田一龙
发表于9分钟前
回复
:清晨,刚从大学毕业回钢厂任技术员的姑娘罗晓琳,兴冲冲地来到了加热炉青年班,发现小李子违犯了安全操作规程,便不留情面地批评了他。这种严格要求原本无可非议,然而响当当的青年班却觉得他们竟被一个女大学生管住了,未免太不光彩。于是就对罗晓琳很反感,就连班长项志强也不例外。车间主任项师傅对待此事的态度却和儿子项志强截然不同,他非常赞赏罗晓琳这种敢抓敢管的作风,他要求罗厂长让罗晓琳来管青年班。罗晓琳到加热炉班后,既抓生产又抓学习,青年班这群属猴的感到很不痛快,甚至影响了项班长与罗晓琳之间早已产生、但尚未表白的感情。青年班为了抢速度,求数量,背着罗晓琳蛮干,终于发生了卡钢故事。为此全班每个人的奖金都都被扣掉一部分。小李子对此事很恼火,便在一次闯红灯罚款时把闯红灯的女工陈玉的姓名说成罗晓琳,弄得罗厂长为闯红灯的事狠狠批评了女儿罗晓琳一顿。项志强明知事情真象又不愿揭发小李子,自己承担了责任,被严父狠批一顿。罗晓琳为项班长替人受过的精神所感动,主动把烧破洞的安全帽补好送给项志强。正在写检查而总是写不好的项志强,猛然感觉到罗晓琳对自己的深情,待罗去后,他忍不住写起情书来。在全车间的检讨会上,小李子抢过项志强的检查,替班长代念,以求减轻自己搞恶作剧的内疚。不料当众念的却是一张情意绵绵的情书,引起全车间的哄堂大笑。罗厂长、项主任十分尴尬,难以下台,罗晓琳更是羞赧地夺门而逃。这消息很快传给了项大妈,她对念情书一事感到非常满意,于是,老两口也卷到这出戏剧性的冲突里去了。一天,罗晓琳约项志强下班后去参观电子技术展览,青年班的活跃人物们跟踪而至。罗晓琳和项志强只顾忙着躲避后边的跟踪,竟误闯进了"国庆集体结婚登记处"。管理人员要他俩登记,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姓名,也没填表,就急匆匆地跑去看展览了。国庆前夕,省妇联负责"集体婚礼"工作的郑同志来通知项和罗补办手续,才发现这是一场喜剧性的误会。这是一场美好的误会。项大妈却为儿子国庆不能结婚感到惋惜,幸而亲家提议新年结婚,她才喜笑颜开。姑娘小伙们也为这即将举行的喜庆笑得十分开心!
蔡琴
发表于1分钟前
回复
:位于加拿大曼尼托巴省的城镇温尼伯,听来遥远陌生,在盖·马汀的掌镜下,却生成了乡愁的有机体。透过梦呓的旁白说书、迷幻写实的黑白光影,导演亲自带路,娓娓道来家乡的历史、自然与人文踪迹,以及谜样传说。建构故事与剪接纪实之余,导演对家乡的抒情神往与奇想,让影片依附着神秘和追忆穿越时空,恍如隔世却又亲密温馨。现代, 加拿大 Manitoba 省 Winnipeg 市~ 导演 Guy Maddin 独坐在火车上, 正准备离开黑白色的家乡 Winnipeg, 和处处监管着他一举一动的母亲~ 一路上, 他在半梦半醒中忆述故乡的种种往事, 一些充满回忆的建筑物, 还有童年时与家人相处的点点滴滴~评语加拿大导演 Guy Maddin 最近几部电影都沾上一点自传气息, “Cowards Bend the Knees” (弱者无腰骨) [2003] 以自己为主角讲冰上曲棍球, 上一部长片 “Brand Upon the Brain!” (追忆少年狂) [2006] 仍充当主角诉说一个奇情侦探故事, 今次索性以自己的童年和家乡 Winnipeg 的历史为题, 拍出一部充满奇想的自传电影~ 又或者如映后摄影师兼监制 Jody Shapiro 及导演在访问中所言, 称之为一部 “幻想纪录片” (docu-fantasia) 或更加合适~Guy Maddin 一向扮默片残片的新潮复古风格在这里依然处处可见, 不过这手法在此更成为一种实用而贴切的表现形式, 配合有如印象主义式的超快速剪接和导演本人不停喃喃自语的内心独白, 以表达主角 Guy Maddin (Darcy Fehr 饰) 半梦半醒的混乱思绪和复杂错乱的回忆片段~ 黑白菲林和残片朦胧不清的效果, 也正好切合长年严寒飘雪, 色彩单调的城市 Winnipeg 的风貌~在 “My Winnipeg” 故事中反覆重现的种种元素, 简直像是心理分析理论的教材, 例如缠绕心头不去的童年往事, 儿子对母亲又爱又怕的矛盾关系~ 那些一闪即逝的字幕卡就如被抑压的旧记忆, 主角对河流交汇处和母亲双腿的迷恋, 就如他一直潜藏在心底的 fixation~不过, 要是太严肃和理论性地分析这电影, 或会忽略这其实是一部非常有趣, 非常感人, 非常富创意, 刻意让真实与虚构混驳不清的独特作品~ 电影一方面把 Winnipeg 这个天气异常寒冷的偏远城市写成一个饶富诗意, 满街都是梦游者的地方, 又把城中的历史大事串连成一个个私人的回忆, 对一些具纪录价值的建筑物加上个人的情感投射, 爸爸的冰上曲棍球场和母亲的发廊固然是的场所, 就连镇上的名人们也成为追忆依恋的对象~